当前位置:首页
>> 市级部门专栏 >> 市残联 >> 基层组织
社区“陪”智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——景宁县红星街道仙童社区残协培智支持案例
时间:2025-07-16 10:25 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 景宁县残联

一、基本概况

为落实残疾儿童社会融合的工作要求,景宁县红星街道仙童社区与景宁县培智学校开展结对共建,以“精准帮扶、长效赋能”为目标,联合学校、志愿者团队构建“资源联动+场景浸润+持续陪伴”的支持体系通过整合公益资金、文化场景和人力资源,形成“捐赠支持活动浸润日常融入”的全方位帮扶网络,助力智力残疾学生提升生活技能、融入社会。

二、做法成效及特色亮点

(一)靶向资源供给,破解特教资源瓶颈。构建“需求导向型”捐赠机制,依托“社区大妈有话说”志愿团队,募集资金超1万元,精准采购认知训练工具。引入100 余册多感官互动绘本、50 余套梯度式拼图,配备适配生活辅具,既满足肢体协调障碍学生自主活动需求,又显著提升课堂教学实效,实现学校教学减负与家庭经济减压的双赢局面。

(二)节庆文化赋能,搭建融合实践平台将传统节日转化为“生活化课堂”,打造沉浸式成长场景。端午节开设劳动实践课,通过粽叶编织、糯米称量等环节,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;中秋举办“融合家宴”,组织学生与社区居民共制月饼,在协作互动中提升社交能力,推动社区接纳度显著提升,形成“文化浸润+社会融入”的良性循环。

(三)长效陪伴体系,构建可持续支持网络。建立 “3+1”服务矩阵:依托志愿者团队开展绘画疗愈、音乐互动等 100 余场小组活动;组织垃圾分类宣传、绿化带维护等公益实践,引导学生践行社会责任;运用《社会适应能力量表》实施季度评估,动态优化帮扶方案。创新代际互助机制,培育30余名“低龄老人+大学生”助残志愿者,形成 “实践指导+技能教学”的双轨支持体系。

三、经验启示

(一)资源整合需“多方联动”。通过社区残协统筹协调,打通学校专业资源、社区场景资源、居民志愿资源的交互通道。例如联合辖区企业开展职业体验。

(二)服务设计要“精准适配”。基于《智力残疾学生能力评估表》制定分级服务策略,即轻度障碍学生侧重社区融合实践(如公益劳动、文艺表演)中重度学生强化生活技能训练(如防滑餐具适配、手部康复课程)确保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,分类管理,因人施教

(三)长效机制靠“生态培育”。建立“居民捐赠积分兑换社区服务”激励机制(如1小时志愿服务=1积分兑换便民服务),激发公众持续参与热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