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本概况
朱村村残协积极创新助残模式,以企业资源为依托、以互联网平台为纽带、以精准服务为核心,构建起“就业帮扶+心理疏导+精准服务”三位一体的助残体系,形成“帮扶一人、温暖一户、带动一片”的示范效应。
二、做法成效及特色亮点
(一)就业领航,搭建残疾人增收新平台。朱村残协依托本村来料加工产业基础,充分挖掘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潜力,将村内闲置厂房改造升级为残疾人就业基地。依据残疾人身体状况和能力特点,合理安排包装、手工制作等适配岗位,为13名残疾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。同时,通过组织技能培训、分发加工订单等方式,带动周边40多户残疾人家庭参与来料加工,实现“足不出户、增收致富”。
(二)云端聚力,构筑心灵互助新阵地。针对部分残疾人因身心缺陷产生自我封闭、自卑等心理问题,朱村村残协主动作为,创建残疾人交流互助微信群,为村内及周边残疾人打造专属线上交流平台。群内定期推送残联惠残政策解读、残疾人自强模范事迹等内容,有效提升了政策知晓率和精神激励效果。此外,朱村村残协还牵头组织线上交流分享会、线下手工制作等联谊活动,通过线上线下联动,打破了残疾人的社交壁垒,营造出“开放、互助、自强”的良好氛围,帮助众多残疾人重塑积极心态,主动拥抱社会。
(三)精准施策,创新个性服务新模式。朱村村残协坚持“因人而异、精准施策”,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动态管理机制。通过定期走访、问卷调查等方式,全面了解残疾人在康复训练、技能提升、生活照料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。针对听力障碍残疾人,协助申请助听器适配;为有创业意愿的肢体残疾者,对接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。真正实现从“普惠服务”到“私人订制”的跨越,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贴心、暖心的关怀。
三、经验启示
(一)资源整合是核心动能。朱村村残协充分挖掘村内闲置厂房、产业基础等资源,将其转化为助残优势,实现资源与需求的高效对接。这启示基层残协工作应立足本土,主动联动各方力量,构建多方协同的助残生态。
(二)需求导向是关键路径。从就业帮扶、心理疏导到精准服务,朱村村残协始终以残疾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这表明只有深入调研、精准把握需求,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助残措施,避免服务流于形式。
(三)创新驱动是活力源泉。无论是家门口就业模式,还是线上交流互助平台的搭建,都彰显了朱村村残协的创新思维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残协工作需打破传统局限,运用新技术、新模式,不断激发助残工作新活力,满足残疾人日益多元的发展需求。